常會在一些自媒體平臺上瀏覽到大學老師的vlog,說碩士進大學當老師多香。不僅人際關系單純,而且課少、自由不坐班,每天過著學院派小資的精致生活??蓪嶋H情況真的如此嗎?
作為一名已在公立高校工作四年的碩士生,來說說我看到的身邊大學老師的情況。
碩士生都進入了哪些高校?以碩士學歷進入公辦二本高校,已經屬于行業天花板了。民辦二本、公立大?;蛎褶k大專,則是碩士高校教師們集結的大本營。
(截圖來自網絡)
正如上圖這位網友所言,當代碩士大學教師的現狀,可謂是:夾縫中生存,挑戰重重。
01.
上課,真的只占教師工作很少的一部分
“大學老師多好啊,每天只需要上幾節課,超級自由?!边@可能是對教師行業最大的誤解了。實際上,但除了上課的時間,教師依舊有許多工作要做。
作為新老師,通常是無法拒絕任何學校安排的工作的。以我在的這所??茖W校為例,新老師剛剛進去總會安排一些前輩們都不太愿意教的新課,有時候會安排一個老師接三門課的頭,備課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
規定新教師入職的前3年,提交手寫教案,這無形之中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雖說應聘的是專任教師崗位,也有的學校要求新進教師前兩年坐班,兼學生輔導員或者班級專業導師等行政任務。如果突然遇到了什么抽查與檢查,通宵達旦整理資料更是家常便飯。
此外,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的工作也都需要參與,被指定多參加各類比賽,也需要輔導生,帶領學生參加各類比賽,通常時間跨度是半年或者一年,精力時間耗費大,然而也不一定能得獎。當然,那令人羨慕的寒暑假,通常會被大大小小的培訓學習、科研工作、課程建設工作、教材撰寫等填滿。
02.
職稱晉升是不可逃避的坎
職稱評定,是教師職業發展進步的常規路徑。職稱評上了,才能漲薪水,才能在專業領域更具有話語權。但是,以碩士學歷進高校,參與職稱評定,存在諸多挑戰。
(截圖來源于網絡)
科研基礎薄弱,申請課題項目不占優勢。不同于博士,大部分人在碩士期間(尤其文科)并沒有獨立科研項目申請經驗,也沒有經過系統的科研訓練,多數新老師也只是單純的以為提高教學能力,受學生喜歡就好了,再加之工作瑣碎,消耗大量精力,留給科研的時間就更少了,到了要評定職稱看科研成果的時候,手上卻成果寥寥。
各類競賽應接不暇,費心又費力。與身邊的教師朋友們聊天,很少有人是真心喜歡參加這類比賽的,問其緣由,都會得到一句“還不是為了評職稱”的說辭。這類比賽通常需要老師熱情飽滿,每一個環節,甚至每一句話都需要反復打磨,這種帶有精致表演成分的賽課,是很多有“社恐”性格的教師不愿踏足的領域。
03.
待遇旱澇保收,工資性價比因人而異
高校教師的工資因為學校層次、地域、職稱等因素,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以我所在的中部四五線城市的職業院校為例,助教一年到收10-11w左右,朋友在蘇南地區的同類型學校,大概是15-16w左右。民辦學校待遇方面比公辦要差一些,以中部某省會民辦二本為例,一個講師全年到手不到10w,民辦???-8w不等。
(截圖來源于知乎)
綜合來說,碩士高校教師的工資,屬于“中不溜”的段位,如果不求大富大貴,工資的性價比還算是不錯。但也有人說,“對男生不太友好”。
所以,若要立足高校,有長遠發展,需要不斷“升級打怪”,讓各方面up up!這些事項值得注意:
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
大多數有編制的學校都屬于職教系統。職業類的大學和研究型大學在管理風格,教育理念,培養模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相較于理論基礎,職業院校更加側重于實踐層面的操作,技能的訓練。所以,倘若是想走專業繼續精進的道路,盡量選擇去本科學校,雜事相對較少,安心做科研。如果進了職教系統,就需要轉換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自己研究方向,趁早適應新的體系。
為自己的職稱晉升早做準備
建議還在讀研的朋友,尤其是文科學科,不要忽視參與科研項目,盡早積累項目參與經驗,為以后事業發展做鋪墊。如果是已經進入高校的新老師,可以提前了解本校職稱評定的文件和要求,在課題申請上下功夫,在工作中適當拒絕一些打雜的事情,節省一部分精力做科研。另外,性格合適比賽的老師,也可以提前了解比賽的流程。
讀博要趁早
現在高校門檻在迅速變高,競爭也有點進入“走火入魔”的狀態。所以最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