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校編制縮緊,現在的高校招聘如果有編制,也會優先給到博士。
但是高校的無編崗位更多,即便不是極其重要的崗位,也大概率是不可或缺的“螺絲釘”定位,于是不少想進高校的碩士,會考慮去公辦院校的人事代理崗,有的甚至考慮985高校的勞務派遣崗。
有些人就說了:“現在博士都不一定有編制,很多人事代理崗招人時都寫了「和編內同工同酬」;而且一些公辦高校引進博士,同時還會給其配偶安排校內的人事代理崗位工作,雖然是沒編制的合同工,但高校為了穩定,也是不會隨便辭掉這些合同制職工的。”
真的不會辭掉嗎?咱們得分情況辯證地看。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為了鼓勵合同制的教職工們留校,將其轉為了事業編制。
截圖來源: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處
盡管早在2016年,事業單位就發出了改革“信號”——“700萬涉及教師、醫生取消編制?!?/font>但如果,你把人事代理做到了高級職位,高校為了保持穩定,也可能會以編制留人。
可這種情況在高校并不常見,并且需要滿足“副高及以上”、“副科及以上”、“2014年之前進校,且4年聘期考核達到過優秀,且無不合格”等嚴格的條件。
對于龐大的人事代理崗群體來說,受眾面并不廣泛。
于是,碩博人才在糾結公辦高校的人事代理崗時,咱們看到的更多是,某些高校大量裁掉一線員工的“前車之鑒”。
△2018年某高?!按罅坎脝T”后,發出公告說明原因
博士不是誰都能讀;人事代理轉變為勞務派遣,落差太大……對于求職高校的人才來說,高校掌握著合同制員工的“生殺大權”。
高校辭退合同制員工難嗎?不難;但也沒有那么「隨便」,許多行為其實有跡可循。
01.簽合同
?
沒有編制的情況下,所謂的校聘制,一般指的是人事代理崗,員工直接與學校簽訂合同,檔案放在地方人才中心托管。但有些高校的人事代理崗,是和學校開的勞動服務公司簽合同,形式上就很像勞務派遣,看著就不像是有長遠保障的。
另外,根據《勞動法》規定,如果員工在單位連續簽訂兩次為期三年的勞動合同,第三次是可以要求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此時,只要不出現法律規定的條件或者雙方約定的條件,學校就無法隨意解除勞動關系。
所以,如果學校裁員一線員工,最大可能性是在第三次續簽合同之前。
02.學校規劃
?
那什么樣的情況,學校拒絕續簽人事代理崗的可能性高呢?這就需要求職者在入職高校之前,了解一下學校的發展規劃。
比如說:根據某年的公開數據,XX大學的專任教師約2000人,其中博士學位占比約30%,碩士學位占比約65%。而根據XX大學五年規劃顯示,學校要在2030年以前,博士比例達到50%……
當期限快到了,學校引進的博士不夠時,減少碩士教職工的人數,就是最簡單的調節高校人才比例的方式。
03.高校培養成本
?
如今很多高校在招聘人事代理崗的時候,會標明“同工同酬”,雖然除了工資可能差不多外,其他部分會有明顯區別,但大體上看,學校對人事代理崗的投入成本也并不低。
比如一些高校為了鼓勵學校碩士員工讀博,還會額外給予不少補貼培養人才;早幾年,有的高校在招聘人事代理崗員工時,甚至和編內員工擁有同等分房福利……把投入了這么多用人成本的合同制員工裁掉,想必高校也是不樂意的。
當然,不同高校招聘員工的成本會有所區別。
比如盡管人事代理崗是非編崗位,很多高校在招聘合同制員工時,還是會在合同的“其他約定事項”里,注明服務期和離職違約賠償金。
這個角度有兩面性,一是高校該崗位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員工自主離職率高;二是可能高校培養人才成本高。
“我們學校不續約的情況幾乎沒有,而且很多是博士家屬“蘿卜坑”,整體的人員流動性非常小,之前我去的時候剛好趕上崗位有退休的,所以才重新招人,否則也是很難進的?!?/font>
——某位雙一流高校的人事代理崗做了很多年的朋友
不過,這種情況在現階段的高校中已經比較少了。
普遍來說,由于是合同制,除了考博轉編以外,任何當初說好的事情,都有可能隨著學校制度的改變而變化。即便學校不主動解聘,合同制員工們也可能因為“重新定薪降了工資”、“人事代理合同轉勞務派遣合同”等情況而主動辭職。
04.一點小總結
?
在高校編制取消、合同制教職工越來越普遍的大趨勢下,同工同酬、福利穩定、有機會轉編的人事代理崗,的確是碩士進入公辦高校的一個常見方式。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未來有讀博考編打算,或者暫時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作為短期過渡。
只是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與其抱著“高校不會解聘我”的僥幸心理,不如做好職業規劃,提升自己競爭力。哪怕高校真的不續簽,也能輕松找到下家單位,這樣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