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博士學歷不光體面,而且值錢,博士畢業似乎就能走上人生巔峰,前途一片光明。在眾多求職招聘信息中,在各行各業中博士待遇可謂是“一騎絕塵”,一直處于頂尖水平,惹得不少圈外人“眼紅”。
很多人特別是碩士畢業后在就業不理想的情況下,奔著讀博出來好就業、待遇高的想法邁進博士圈的門檻,也有很多人以畢業后就能擁有一份好工作的理由慰藉自己枯燥艱辛的博士生涯。
這些優厚的待遇,高額的安家費吸引了很多博士去高校應聘任職,也間接地營造出了博士畢業即天堂的現象。
但是高額待遇的背后卻隱藏著高風險,很多博士生在簽完合同或者入編后才恍然發現,原來高待遇背后遠遠沒有想象得那么簡單,但此時已經“身在坑中”,沒有了退路,辭職就意味著高額的賠償金。
· 壹 ·
博士求職過程中有哪些坑?
01.安家費不能“安心拿”
動輒幾十上百萬的安家費,應該是招聘通知上最令人心動的地方了。不少高校也會在此處動手腳,導致“安家費”不能安心拿。
圖源:知乎
具體的表現形式有:
- 分期發放:第一年發放較小的比例,剩下的部分分三五年甚至十年發放。
- 高額扣稅:安家費一次性發放,但是需要繳納20%-45%的個人所得稅。
- 未通過考核需退還:考核標準過高,甚至出現朝令夕改、年年加碼的情況,導致大多數人無法通過考核。
口頭承諾太縹緲,白紙黑字才可靠。初入職場的博士生們一定要確保安家費以及發放形式等相關內容明確寫在合同上。
02.福利待遇大縮水
招聘簡章上30-40萬的年薪范圍,還有人才公寓,對于讀博期間月入2800,拿命往里搭的應屆博士生來說也是吸引力滿滿。
但是部分高校在這里也玩起了文字游戲。
年薪變用工成本
大部分只能拿到最低薪酬,而且一般是指稅前年薪。部分比較坑的是指“用工成本”,即高校在一個員工身上花費的所有金額總和,包含五險一金中單位繳納的部分,以及食宿管理等費用。30-40萬的年薪范圍,最后到手的可能只有十多萬。
人才公寓難兌現
在入職后卻被告知:“房子已經分配完,等待下一批”;這一等可能短則三四年,長則十年八年都有可能。有些學校會承諾提供了過渡住房,但需要收取租金,并且中途還會遭遇租金上漲或者房子被收回的情況。
圖源:知乎
還有一些其他的福利待遇也可能或多或少隱藏著一些坑,求職過程中還需擦亮眼睛,多些心眼。
03.考核難、晉升更難
考核
大多高校在入職后都會有考核,實行“非升即走”政策,這個通常會在入職前,或者合同中被告知,如果考核不通過必須退還相應的安家費、年薪以及科研啟動金等。
這似乎是一條相對平等的條約,高待遇匹配高付出。但在很多時候這屬于學校精打細算的套路,因為考核條件與實際平臺可能存在很大差距。比如:
- 缺乏科研平臺及科研設備支撐
如果缺乏科研平臺及科研設備支撐,實現科研成果產出成為“天方夜譚”。導致合同中的考核任務基本上屬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考核不通過則面臨失業甚至高額賠償。
- 繁重的教學任務甚至行政瑣事
這會占用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導致科研投入時間太少。
- 缺乏生源
對于剛入職的教師而言,很可能沒有學生可以帶,所有的實驗事務都得自己親力親為,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出科研成果是很難的事情,想要追求高質量的文章更難。
這種既要教學,又要在沒有任何資源的基礎上科研,還有許多短期考核指標的現狀,對于剛入職的高校青椒來說壓力相當大,不亞于讀博時期。
晉升
縱觀各種博士招聘信息,我們不難看出大多給出高額安家費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二三本院校,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的。這些地方人才缺失嚴重,為了留住人才,各種待遇都給得比較高。很多博士生畢業后已經被科研工作折騰得精疲力盡,對各大名校內卷嚴重的氛圍避而遠之。
所以在找工作時對一些非升即走的單位望而卻步,本著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心態入職一些三四流高校,以為壓力小,可以放心地躺平,但其實不然。
- 科研平臺低
普通高校對于博士生的期望更高,因為高額引進的人才,學校期待高收益高回報,但平臺越低,科研成果產出難度越大。
- 機會少
普通高校的晉升名額名額少,影響力小,因此在科研領域的發展潛力非常弱,導致在科研的道路上跟同行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04.入職容易“離職難”
前兩年一則“博士辭職被高校索要138萬賠償款”的新聞引起了大量關注,也揭開了高校高額引進人才背后的“真面目”。
值得注意的是,博士“離職難”并非上述事例中的個案,高校教師“進門容易出門難”,在高校人才爭奪激烈的今天并不鮮見。
圖源:網絡
服務期
對于一些學校,特別是小地方的三四流高校而言為了留住人才,開出高額待遇的同時會要求服務期,十年八年屢見不鮮。一些博士生為了緩解當下的求職困境或者經濟壓力選擇入職這些學校,但進去后發現根本沒有辦法適應,于是想要辭職,但合同中白紙黑字寫了服務期,辭職又是意味著更高額的違約金。這種學校一旦進去,就很難脫身,想要跳出來去更好的平臺進一步發展非常難。
補充協議
在簽署正式的聘用合同入職后,學校又會通知需要再簽署一份補充協議,通常包括一些不合理的協議。學校在招聘時一直沒告知,入職時也沒有提到,這個時候你就會面臨騎虎難下的情況,因為人事檔案以及各種證件都已經在學校人事處手中,不簽都不行!
· 貳 ·
如何避免入坑?
對于博士生而言,好不容易熬到博士畢業,有了一份工作,眼看著人生步入正軌。但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合同,導致最后人財兩空,生活和科研陷入困境,因此在求職簽合同的時一定要謹慎。以下是小科對大家的一些建議。
01.仔細檢查合同
而對于年輕的博士生而言,可能在自己專業的領域有著深厚的功底和大量的經驗積累,但畢業走出學校后,社會經驗基本沒有,就很容易踩坑。
在入職高校崗位時,合同相當于“賣身契”,一定要仔細檢查核對,防止合同“陷阱”,關注離職規定。最好能把所有的待遇、考核標準等或者以后可能涉及到有分歧的問題都直接寫進合同,避免后面出現矛盾爭執。
切記千萬不要輕信所謂的“口頭承諾”,白紙黑字具有法律效應的合同才是自己權益的最大保障。
02.全面了解學校情況
入職前盡量從側面了解打聽學校各方面的情況,如果通過率或者待遇等比較苛刻,就要結合自身情況和需求慎重考慮,量力而行。
不要因為是高待遇或者好平臺就直接無條件選擇,不然到最后考核不過或者待遇落差大,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還容易讓自己處于尷尬的失業甚至違約的狀況中。
03.關注編制問題
在目前高度競爭的環境下, 雖說拿到編制也不能高枕無憂, 但是編制對于就業人員而言算是一道護身符,是一份很大的保障,在科研院?;蛘哐芯克?,非編人員和在編人員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
雖然當下很多高校已經取消了編制,改用合同制,非升即走,這對高校來說是性價比非常高的一件事。但對于就業人員來說壓力倍增,因為你需要一直處于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中,等你疲勞了,不肯拼命了,那合同說不續簽就不續簽了。
反正每年都有新的博士畢業生,新人總是肯拼命的,你的離開對高校沒有任何損失。所以結合小科自身經歷,建議早早占坑,畢竟取消編制的學校越來越多,并且博士招生也越來越多,往后入編只會越來越難。
結語
雖然博士找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競爭愈發激烈,但也不能饑不擇食,建議大家在找工作時一定要謹慎小心。最后,祝每個博士生都能在求職中找到心儀的工作,避免踩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