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筆者和幾個研究生的同學聚會,順便聊了下:“近兩年,碩博群體去高校當老師值不值得?”的話題。
聊著聊著,談到某一個碩士朋友在某民辦高校的近況時,大家不約而同地來了一句:“你有看XXX的朋友圈嗎?她每天都在下午四點后的半個小時內,雷打不動地曬她養的花,或者下午茶?!?/font>
一直以來,大家都吐槽:“博士很卷,碩士很難,去高校不容易,待遇也不高,然后離職率也高……”等等。
其實,生活并不僅存于口口相傳的段子,現實不一定完全如此。
01.
誤解一:高校生活“卷生卷死”?
很多人以為,去了高校,就是頭頂考核kpi,“非升即走”架在脖子上。但其實,也有人過得不那么卷。
拿我朋友“小路”的親身經歷來說。她是碩士文憑,前幾年她考進某公辦高校的時候,高校招老師還沒有對學歷有很高要求,并且提供了編制。
按她對現在自己高校工作的評價就是,兩個大字,“安逸”。
由于小路是公辦高職院校的講師,所以除了正常事業編制的待遇以外,課時費和帶比賽的獎金給她的收入提供了諸多加成。
不僅如此,一些其他網友說的“??圃盒I床缓?,學生難管,科研平臺太低”等問題,對她來說并沒有很大的影響。
“我覺得這是選擇的問題。如果我想去公辦本科,我可能還需要給自己讀個博士,但是當初選擇公辦高職的時候,我就已經做好了未來生活與工作的側重?!?/font>
小路所在的公辦高職院校,講師的晉升路線很清晰,收入渠道多元化,對比其他在企業的朋友,她的假期多到“人神共憤”……只要學生放假,一般過一個星期,她也可以“解放”了。
當身邊初高中的教師朋友,還在寒暑假為學生的中高考備課的時候;她這樣的公辦大專老師,由于沒有學生升學壓力,也沒有科研壓力,就業季還沒來到之前,招生任務也有學校的招生辦老師專門在做,于是早早就在享受假期了。
對她而言,高校的工作性價比很高。
02.
誤解二:民辦高校都不值得去?
我曾經在刷社交平臺的時候,看到這么一個帖子——
某網友說,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看:“民辦高校的任何崗位都不要碰,除非實在找不到工作了?!?/font>結果打開評論區一瞧,不少網友紛紛表示了【反對意見】——
“我就在民辦高校,我們學校離職率真的不高?!?/font>
民辦高校還有離職率低的?嘿,還真的有。
根據高校人才網這么多年合作的單位,以及求職者后續的反饋來看:一些民辦高校,不僅學校自身有一定實力,而且還給了老師足夠的自由。
在這些民辦高校的老師,普遍幸福感很高的原因主要是:有個人“生活”的空間,而不僅僅是“生存”的飯碗。
而且,他們提到的對現狀滿意的理由中,有一項十分明顯的共性:對自己高校生活很舒適的老師們,普遍在工作中的各個方面,感受到了學校對老師的重視。
你可以選擇躺平,但是如果你超出完成學校原本定的科研任務時,學校會提供豐厚的科研獎勵;民辦學校會招很多年輕老師,無論是日常交流工作,還是開會氛圍,都十分和諧;民辦學校給了很多時間給一線老師提升自己,由于民辦老師的很大基數都是碩士學歷,所以如果你想讀博,學校是非常鼓勵的。
03.
誤區三:高校老師課都很多?
有的高校老師的確很累,課能夠全周排得滿滿當當,甚至一名老師,要帶好幾個班的課。
但是,某些專業的碩士博士,去高校當老師以后,有的甚至一周排不到幾節課。
其中,有的非必修課專業的老師,甚至一周有不了兩節課。(有舍有得,同時也談不上高昂的課時費)
但是不要緊??!本職工作的待遇,并不能限制高校老師們收入“帽子”的高度。
由于高校時間自由,部分專業的老師們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在校外兼職,加上有“大學老師”這一身份背書,課外的實踐活動、兼職其他學校的專業授課、掛名某某單位的職位等“副業”,做得風生水起。
而且高校老師的外部收入合法合規且普遍,前幾年針對K12(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雙減政策”,對這些大學的老師們也沒有絲毫影響。
最后
建議碩士博士在去高校之前,最好能夠溝通上本校的老師,了解情況,根據自己的專業和傾向,選擇合適自己的崗位等等。畢竟刻板印象雖然絕對,但也不會空穴來風。
根據身邊高校老師的實際情況來看,有的大學老師卷生卷死,也有的,下午就能看見她在朋友圈曬自己澆花,做樂高,吃下午茶等等。
而且,并不是非公辦高校的職位就一定不長久。我也有不少朋友在民辦高校已經做了七八年,最近又在準備升職的材料。
還是那句話,“本身是拼搏的人,卷的人去哪里都卷”,如果把生活排在工作之前,自己經濟條件也還不錯,純粹想躺平的人,去高校享受生活的也大有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