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瀏覽一些高校的招聘信息的時候,是否看到過這樣的字眼?
xxxxx學院,是經xxxx省教育委員會批準成立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
說是“公有”吧,并不全是;說是“民辦”吧,但它公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曾經是“公有民辦”的高校,對于碩博求職來說,是好選擇嗎?一起來看↓
· 壹 ·
什么是公有民辦高校?
除了公有民辦以外,還有國有民辦、民辦公助……等諸多名詞。
有人說“這不都是民辦嗎?”,從發展和結果看,它們不完全姓“民”。
“公有民辦”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中的產物,既有政府辦學的規范性,又有民間辦學的自主權。
【公有民辦學?!康亩x:“它是指由國家負責開辦,屬于公辦院校性質,但是在管理上,則不屬于國家直接管理,而是通過招標、申請等方法將管理權交由社會團體或個人,按民辦學校性質進行管理的一類院校?!?/font>
從高校性質上看,公有民辦高校在一開始的創立階段,的確是打上了“公有”的牌子。但是和公立學校辦學經費來自國家財政不同,公有民辦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有三種:
①由承辦的民間團體或個人進行組織籌集;
②在學校創辦初期,由國家相關部門以較低的利息,提供資金進行籌辦,但公有民辦學校在逐漸走上辦學正軌后,國家會停撥或逐步停撥辦學經費;
③國家和教育部門在適當的時期進行資助。
在公有民辦的創立初期,部分學校接收了來自公辦院校的大量師資以及教學設施等大量資源。
但是日常的教學管理還是學校自己搞的。
所以,公有民辦并不能歸納到“公立”里去,只是部分公有民辦學校中,國家出資了的那部分資源,屬于國家所有。
然而,后續辦學過程中,學校管理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其教育資源則屬于學校集體所有,由學校獨自管理,和民辦學校一樣,采取“自負盈虧”的辦學模式;
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作用的意見》
· 貳 ·
如何看待高校以前是公有民辦?
01.發展空間
首先,公有民辦是過去的說法。2006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2006年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實施意見》,要求這類學校必須做到“四獨立”,往后不再給予國家資源的支持。
而這些公有民辦學校改制后,有的成了公辦學校。
1998年,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公有民辦二級學院;2005年,獲批成為獨立學院;2020年12月,轉設為蘇州城市學院,是本科層次公辦普通高等院校。
有的成了民辦學校。
1998年,南京大學浦江學院,公有民辦二級學院;2005年,獲批成為獨立學院;2014泰國正大集團投入建設。
公有民辦轉為公辦還是民辦,關鍵在于學校資金投入的主要來源于哪里。
在轉為獨立學院后,它們也比普通民辦高校多了一個前身“公有”的基礎,甚至,近兩年還有獨立學院又轉為公辦的情況。
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都有好有壞,轉公轉民并不能說明什么。畢竟,只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公有民辦學校,才能成功改制,否則,也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02.招聘門檻
以前是“名校辦民?!?,部分高校共享名校師資;現在則是改制下的“獨立學院”,招納全新人才。
所以,這類高校既有著“公有”的底子,又有“民辦”的性質。但高校招聘人才的門檻,仍然是碩士起步。
信息來源:公辦本科高校-蘇州城市學院2022招聘啟事
03.綜合來看
轉成公辦的暫且不說,大部分有過公有民辦基礎的民辦高校,都具備一定的辦學實力和公有底蘊,所以教學管理方面,也要更加成熟一些。
在這類高校里工作,既擁有民辦的自由,比公辦更加寬松,在行政、教學任務等方面,壓力更小,不至于出現“規則大于一切”“層層官級壓死人”的情況;
同時,也因為這類學校早期具備公有的底蘊,在吸納了社會資源辦學的同時,也擁有優質教育資源(部分公有民辦學校至今與名校共享師資),辦公氛圍和教學隊伍方面也更加成熟。
碩士博士在求職過程中,如果在待遇差不多的情況下,看到了這類帶有“公有民辦”字眼的高校,可以留意一下,問下學校后面的發展規劃,可作對比,以供參考。
